學名
Malacanthus brevirostris  
發音 
Malacanthus brevirostris短吻弱棘魚
by: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
命名者 Guichenot, 1848 棲息深度 5 - 50公尺
中文名 短吻弱棘魚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弱棘魚科 經濟性 是 
科號科名 F355 Mal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短吻弱棘魚 
最大體長 32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軟棘魚、黃鴛鴦、魽吉仔(臺東)、假柳冷仔(澎湖) 
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南部、小琉球、蘭嶼、綠島、東沙、南沙 
棲息環境 砂泥底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馬達加斯加 
同種異名 Dikellorhynchus incredibilis, Malacanthus hoedti, Malacanthus hoedtii, Malacanthus parvipinnis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4(FAO,1999)  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
典藏標本 ASIZP0056435 ASIZP0058862 ASIZP0059646 ASIZP0060391 ASIZP0067088 ASIZP0073538 ASIZP0802335 ASIZP0805832 ASIZP0805833 ASIZP0806087 ASIZP0912335 ASIZP0915832 ASIZP0915833 ASIZP0916087 FRIP20004 FRIP20061 FRIP21100 NMMBP01131 NMMBP06385 NMMBP08595 NMMSTP00189 NTMP0834 NTOU-AE6073 NTUM05660 NTUM06617  
典藏基因2012-01-15,柯慧玲,CO1,100%
英文俗名 Quakerfish; Stripetail tilefish; Banded blanquillo; Flagtail blanquillo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體極長,體高為標準體長的12-16 ﹪;背鰭前無任何高凸的脊。吻短。口大,端位;上頜骨延伸至眼前部下方;上下頜齒具細小圓錐狀齒,前主上頜骨後部有一犬齒。前鰓蓋邊緣平滑,主鰓蓋棘發展完全。鰓耙短,9-20(通常為15)。側線鱗孔146-181。脊椎骨數10+14。背鰭基底長,具硬棘I-V(通常為II),軟條52-60(通常為57);臀鰭亦長,具硬棘I,軟條46-55(通常為51);尾鰭截形。體背側橄欖綠,腹側銀白。背鰭淡粉紅色而具黃緣;尾鰭上下葉黃色,中間被一條白色寬斑帶及兩條窄黑縱帶區隔。

棲所生態

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外緣沙質底海域。通常成對一起生活,具有挖洞以避敵害之習性。以底棲動物為食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印度-泛太平洋區,西起紅海,東至巴拿馬,北至日本,南至新加勒多尼亞。臺灣分布於南部、小琉球、綠島及蘭嶼沿海。 

漁業利用

食用魚,但不常見,以生鮮或鹽漬被利用。此外因體色獨特而顯眼,是水族養殖業寵物之一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